撰文﹕伍智恒
定義 – 隨心所欲最省力地以拳頭向前爆發整體力
隨心所欲
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要做到“不加思索”
省力
意拳的直拳雖名為直拳,但實際的出拳軌跡是一個扁長的橢圓形,像單車鏈的運行軌道或鳥瞰田徑場跑道的軌跡。初練拳可打大圈,拳由打一個由鼻尖至肚臍的大圈,走抛物線,充分體認重量由高點至墜向低點的自然之力,明白地心吸力對拳勁的幫助。熟習後可把圈漸漸收窄,最後拳的路線走一個極扁長的橢圓形仍能輕鬆自然地打出沉重的力量,便成為意拳的直拳了
只是一漲一歛,不是“全身放鬆,全身一緊”
拳頭
尾指、無名指、中指、食指及拇指,依次向前向內捲握,尾指相對最緊,食指及拇指相對最鬆。接觸點為尾指、無名指、中指的拳骨。
“出手如銼,回手如鈎”,出拳時肩要脫,手肘似曲非直及向前撞,整條手臂要意如鋼銼,挫向敵人,使其橋手接觸到我由肩至肘至拳的任何一點,也被我的整體力威脅。收拳時如碰到敵人的橋手,會借收拳的力量把敵人鈎回來,破壞敵人的動心。如果在整個出拳過程中也沒有接觸到敵人的橋手,則直接以拳頭擊打敵人。
向前
可長可短,可高可低﹕熟習向前出直拳後,可打向高、中、低不同的高度,也可以長距離發力或短距離發力,一切視情況而定。所謂「拳打丈外不為遠,近者只在一寸間」。
爆發
精神觸發,把力量引爆,如夢裏著驚,針剌火燒,擊打蒼蠅
形體協同,在緩慢的試力動作中就協調,體認整勁,動力定形。把試力動中以精神觸發做到最高速度,便是發力
整勁
力量渾圓、爭力不斷、平衡均整、形不破體、力不出尖
逢動必合、力不空茫
頂勁支撐、力向前甩
戒備姿勢
意拳的核心是站樁。入門的平樁,便把習者的身體,調較到最有利戰鬥的位置,由平樁微轉45度,即成為戰樁,即戰鬥時的姿勢。
頭﹕頭要微微向上領起,頸順勢豎起來,帶動腰脊向上輕輕伸拔,不前俯後仰,不左傾右斜,不拗腰突臀,意拳的術語叫「挺拔」。想像由頭至腳是一條粗的圓柱體,以便保持重心,也利於肩胯圓轉出拳。挺拔之勢更能讓習者容易抖擻精神,為出拳做好心理準備。
肩﹕肩膊要鬆沉,並稍向前合,上背部的肩胛骨也要順勢鬆開向前合。
臂﹕上臂與前臂的夾角略大於90度,兩腋微向外張,兩拳放於面頰高度,並向身體中線聚合,保護口鼻及心窩。意拳的術語叫這個由雙手和雙臂形成的戒備姿勢為「拳架」。拳架包含多個斜面和夾角,便於發力和承受衝擊。
拳﹕尾指、無名指、中指、食指及拇指,依次向前向內捲握,尾指相對最緊,食指及拇指相對最鬆。可想像兩拳各握一隻昆蟲,但不把牠們握死,不應五指用力握死拳頭,影響拳的爆發力。
膝﹕兩膝不能鬆懈,要有支撐及前頂之力。
足﹕身體重量平均放於兩足之間,以便進退自如。移動時,兩足主要以腳前掌著地,腳跟皮膚可貼地面但不可用力踩死,兩足跟之下想像可“攝”入一張紙。落步時,要兩足支撐稳固。動步如滑冰,落步似栽根。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