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MASA
意拳拳舞釋義

撰文: 香港拳學研究會會長伍智恒
本文旨在簡介意拳拳舞的特點、作用、層次和源革。
特點
習武有三個層次,明規矩、守規矩、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意拳的拳舞,又稱健舞或武舞,是意拳功夫達高水平後的一種練習方式,要做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與常見的武術套路不同,拳舞並無預先編排的動作,演練拳舞時,表演者應感而發,身體四肢隨興而動,應合當時的環境,或自身的感受和意念,自由無拘地作快慢、剛柔、大小、起伏、開合、螺旋等不同的武術動作起舞,唯期間不失意拳的内在原則 ——「整體」、「用意」與「自然」,實「以武入舞」也。
演練拳舞時,身體不像初練拳術時,只強調中正,而是可自由無拘地前俯後仰,縱橫螺旋,跳躍下潛,但身體在隨心所欲地移動時,仍能萬變不離其「樁」,時刻保持動態中的平衡、均整、支撐、自然、爭力等要素,做到意拳重視的「形變力不變」,才能成為「武」蹈,而不是舞蹈。
作用
練習拳舞主要有兩個作用:
一、意力合一。武術追求身心的高度統一,意念一到,身體和四肢便即時同步作出反應。拳舞舞固定招式和路線,由演繹者隨興而作。演練時,武者身體四肢隨意念作快慢、剛柔、大小、起伏、開合等不同的武術動作,激發武者身心之間的聯繫,心中一想,動作便能即時跟上,即拳術追求的意到力到,意力合一階段,亦即是意拳追求的拳拳服膺。
二、抒發感情。《文選.卜商〈詩序〉》:「情動於中,而形之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意思是當心中情感激動,會用說話來表達。用說話來表達還感不足,便會發出感嘆之聲;當感嘆仍覺不足,便會以吟詠歌唱來抒發;吟詠歌唱猶感不足時,便會不自覺舞動四肢來表達內心之情。
拳舞可謂「以武入舞」,習者隨着當刻的意念、環境、情緒,應感而發,隨意而動,如意拳始創人王薌齋先生所說的「抒發感情」。拳舞也將拳術昇華至藝術層次,具有一定的藝術欣賞價值。
層次
意舞是把意拳種種原則融會貫通後的綜合體現,意念、神經與肌肉高度協調統一,為拳學中神、形、意、力合一之境。在形軀隨意舞動之際,仍發揮以意主導、均整自然的力量。
演練拳舞時,如要配合音律,即身體的表達同時做到「合樂」,則除了自身能意力合一之餘,還要張開耳根,與樂曲的力量、節奏、爆發、剛柔、起伏、輕靈、敦厚、婉約、纏繞、輕重、緩急等相合,如此便更進一步了。
若不止要「合樂」,還要同時與其他表演者,作無預先編排、即興的交流互動,並顧及舞台和環境的限制,以及表演效果等,便層次更高了。
源革
據王薌齋先生所說,在隋唐時代,拳舞甚盛,為當時之養生術與技擊之法。不僅武夫操之,即使文人學士亦多習之,後多失傳。近世拳學家黃慕樵先生,本多年參拳之體會,並揣敦煌唐人壁畫中人物與陶俑之舞姿,始將健舞之幾個姿態式仿出。北伐之際,王先生南遊至淮南,得遇黃慕樵先生,遂得其傳,乃約略得其健舞之真意,合以意拳之功而成。
總結
拳舞並無預設的套路,每次演練時也不同,隨意而行,習者根據當下的心意,以身體四肢為畫筆,於三維空間描繪上下、前後、左右、抑揚、縱橫、螺旋的線條。也可意想與敵周旋,作大小、緩急、剛柔等技撃動作,追求意拳身心一如的境界,例如發手似放箭,用力如抽絲,靜似書生,動如龍虎,神猶霧豹,氣若靈犀,身動似山飛,足落似樹栽根,可橫撐開放,光線茫茫,也可提抱含蓄,中藏生氣,隨機而動,變化無窮等等。舞時瀟灑自如,時而行雲流水,又忽如火藥爆發,體現意拳的渾元爭力和自由無拘的身心狀態。
誠如意拳始創人王薌齋先生所言:「拳本無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無法不容」。練習拳舞有得後,習者心中會悠然生起「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的感懷與喜悅,在武學和心性修為上,也獲益匪淺。

2023年1月31日寫於香江城門河之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