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武術文集

憶意拳的優秀園丁-韓星垣

憶「意拳」的優秀園丁 - 韓星垣

撰文﹕韓星橋

胞弟韓星垣,1915年出生於南京市,三歲時隨先父韓友三老先生(善形意拳和傳統中醫傷科)到北京市定居。十歲時始攻讀私塾,從父學練形意拳,因父外出工作,又拜王占恒和蕭長山二位前輩學練形意拳和摔跤。為了深造又隨本人進入意拳宗師王薌齋老先生之門,他善長傳統中醫傷科和中華武術 ─ 意拳。

 

胞弟韓星垣先後在韓友三老先生主辦的上海靜安寺四明武術分社任助教;王薌齋老先生主持的北京四存學會意拳學習班任助教;本人主辦的上海保健國術研究社任教;1949年至1983年在香港九龍金巴利道24號開業行醫,設館傳教意拳。

 

胞弟韓星垣和本人共度三十四個寒寒暑暑(1915年–1949年),他敬我,我愛他,相互提攜,在事業上同步奮進!

胞弟韓星垣,是一位豁達坦誠、尊師重道、務實求真、技藝精湛、善交朋友、助人為樂、傳教意拳有成的人。他的中、外桃李甚眾,並接待了來自國內、外的武術名家的諮詢、訪問、交流、切磋技藝,從無一負,有口皆碑。尤其國內的武術界人士和往遊香港的武術愛好者 ─ 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談起中國功夫 ─ 王薌齋先生所創的意拳,就會聯想起,韓星垣的英名。

 

胞弟韓星垣博得先父韓友三先生的寵愛、意拳宗師王薌齋老先生的器重、武術界人士的贊許,眾桃李的敬慕、同好者的愛載。本人有了這樣的好兄弟,怎樣叫我不驕傲和自豪!

 

胞弟韓星垣,不幸!在1983年病故於香港,享年六十八歲。他數十年如一日,為了弘揚意拳,鞠躬盡瘁,直至終年。他為意拳的流傳海內外,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不愧為意拳壇中的優秀園丁。他的死是中華武術 ─ 意拳的一大損失,我也失去了手足。

 

胞弟韓星垣,你人雖死,但至今,你的音容笑貌和事蹟,仍留在人們和我的心中,你的眾桃李和我,永遠永遠懷念你,你若有知當含笑於九泉!

 

1999年9月

難言也集

撰文﹕葉希聖

(1)        題辯

意拳正軌序:「技擊一道,甚矣哉之難言也!」今我以難言而強言之,「言出無心」也。「心無其心」、「無心之言」,是謂「無為而為」耶!朱謙之解道:「與時遷移,應物變化。」故難言也。

 

(2)         韓嗣煌先生打油詩(作者 ─ 韓嗣煌先生)

「不重神意重鬥牛,鯉魚掛在柳枝頭,猴子游泳羊上樹,痴兒猶想抱鐵球」。不論散打推手,最忌鬥牛,易生拙力也。

 

(3)         步原韻和韓嗣煌先生打油詩(作者 ─ 葉希聖)

「努力糾纏似鬥牛,扯髮拉衫抽「褲頭」,雙雙倒地葫蘆樣,合演〝英雄〞滾雪球」。

 

(4)         步前韻縮腳詩   ( 作者 ─ 葉希聖 )

「不重拳道重吹牛,隔山打死牛多頭,千招萬式成何樣?破球!」

 

(5)         力之訣 ( 附註 )

試力如抽絲,發力似斷繩,欲緊須先鬆,運力猶打棉。 ( 附註 )

 

(6)         單簡勢之簡義

「空中旗」、「浪中魚」、「水漂木」、「風捲樹」、「湖裏舟」…… 無他也,趁勢、順勢、應勢、因勢、乘勢,借勢而已。

 

(7)         六力而巳乎

意拳正軌︰「動時大小關節無處不有上下前後左右百般之二爭力,如是方能得周身之渾元力也。」

 

(8)         具形與形具

讀《意拳匯綜》,意拳正軌歌訣一章關於「形具切忌散」,「形具」一詞之推敲,我以為此兩字其實是手民之誤。只要將兩字互調,「形具」寫回「具形」便可,因「意拳正軌」有:「有具形而出,無形而落」之句。又,「具形切忌散」乃「形不破體」、「破體而力散」之合義。

 

(9)         師生口徑

王薌齋老先生 ( 以下簡稱王老 ) 常說:「直接了當」。 ( 不寫直截了當 ) 。韓星垣老師 ( 以下簡稱韓師 ) 常云:「只有一、沒有二」。王老:「一觸即發」。韓師:「一碰就出去」。此種打法,以清脆利落為準,拖泥帶水不為能為也。

 

(10)       「推」與「發」

一般人以「推」為「發」,殊不知「推」與「發」既相干又兩碼子事。個人以為有時候在某種情况之下:「推」只是手段,「發」是目的。「推」是持續力,「發」是發放力。「推」又如撬棒之撬動物體 ( 起重作用 )。「發」如弓之放箭。己如弓,彼如箭也,並不是吾人所見的怒目張眉,頸筋大現,滿臉通紅,硬使勁地往前撞推,逼使對方後退失重或碰著椅子而倒 下謂之「發」也。

 

(11)         推手之本

推手者,不是詞語上之你手推我手也。果如是則名副其實之推手矣,難言技也。推手之意義有多種,例如聽力、化力等。此處只談其「本」是基於推手時力量之來源而言。夫推手者,以我足推我身,以我身推我手也,是為「本」。若是以不附加身體力量之手推對方之手或身,則流於 「末」。手原來是末梢,足為根本也。單以梢節之手力推對方,其力必然是片面的、局部的、本末倒置之力,且易為人所制。故發動推手,應以足推身,以身帶動手,以身推手及於對方之身手,是謂「推已及人」也,一笑!

 

(12)        試力無限於動作之大小

「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之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一般習意拳者以為大動作之試力才是試力,甚至攪到手指 都顫動起來才是得勁。殊不知「動愈微,神愈全」。韓師說:「要盡可能做到看不到動為善至」。拳論:「試力由不動中去體會,再由微動中去認識。欲動又欲止, 欲止又欲動,更有動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動」。「只許有動之因,不許有動之果」。所以嘛,試力無限於動作之大小也。至於試力進行中手指產生顫動,是意力 達於指尖,欲出不出之現象。切忌刻意模仿,矯揉造作,雖然形似而力不逮也。手指之顫動有如上述,其他成因亦多:有用意念使之隨意顫動,例如推拿術之振顫法便是;有受冷而顫動;有驚怯而顫動;有盛怒剌激而顫動;亦有精神、神經、心臟他病引起之顫動 ……。

 

(13)      平樁與戰樁   

「平樁」,有人叫健身樁,「戰樁」,即是技擊樁。這兩個樁名是韓師傳來的。我挺喜愛戰樁這個樁名,聽到它,就好像聽 到戰鬥號角之吹響,馬上雄糾糾,氣昂昂,精神振奮,勇氣百倍。「平樁」與「戰樁」都是意拳樁法, [ 能使弱者轉為強,拙者化為靈 ] 。 [ 利於生勁,便於實博 ] 。健身與技擊相輔相承,唯一區別者正面與斜面而已。你可相信「平樁」不能鍛練技擊,「戰樁」不能達致健身乎?須知正斜互轉,奇正相生,有其至理者。韓師授拳由「平樁」轉「戰樁」,「戰樁」轉「平樁」互為根 用,守中用中,敏捷異常,非一般時下之將平樁與戰樁分家,兩不相干也。正面「平樁」好比迎客,斜面「戰樁」好比送客。正面是誘敵,斜面是擊敵。 ( 應當平面亦可擊發 ) 。王老詩云:「正面微轉即斜面,斜面迎擊正可摧」。正好說明「平樁」轉「戰樁」之運用及其相互關係。假設左斜面轉右斜面,其過程必經正面過渡,沒有正面之過渡能嗎?不能!那麼你就會硬偏於左斜面,成為半身不遂之人矣。故此「面面能打發,點點皆彈簧」是吾人極力追求之目的。

 

(14)       駝背與突篤 ( 突臀 )

              「一身備五弓」之說,始見於形意拳訣:「一身俱五弓,身弓最為重,肘膝四張弓,發勁不離身。」後見於陳家太極拳。今人卻弄成駝背或突臀為能事,不可取也, 因為如此一來,就好像彈簧之彈性疲勞,有放無遒,有爭無歛,不但不能發人,亦抵消了自己發出之力。故「身弓」之重要乃在腰脊發力時形成之態勢,而非駝背與突臀。

 

(15)       含胸拔背

拳界有含胸拔背之說,其實能含胸即能拔背,反之亦然。不過拔背一詞用於「背脊向天」之獸類斯可,用於人類則有所參詳矣。人類自從站起來之後,拔背之義應以頭項挺拔代替之,而拔背改為圓背,庶乎可矣。 「意拳正軌」有道:「胸背宜圓」是也。

 

(16)        圓胸背與脫肩

圓胸自能圓背,若懂脫肩,則一而二矣。用肩之法,南方曰脫膊、吐肩。北方曰脫肩、順肩、送肩。王老詩有云:「脫肩鬆臂懶束腰」。韓師亦說:「拔臂助長」。圓胸、圓背、脫肩三動齊作,有「打破」之力。

 

(17)        增長力量

嘗聞人云:「意拳沒有教人增長力量之功法」。其實不然,意拳的站樁、試力、發力都是增長力量之功法。習拳一得:「若主觀的認為以很簡單的姿式站著一動也不動,如何能長力?……是根本沒有認識。其實就是這樣站著不動,不但能很快的增長力量……。至於試力、發力則更是加強增長力量之功法。可惜的是,習者隨學隨止,或一曝十寒,不肯下功夫,且更心存僥倖,妄求一夜大力之「神方」,難言也!

 

(18)        日用平常之間

王老在意拳正軌自序中說:「夫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間。」比如艄公搖櫓,船夫撐船,轆轤打水,輪軸運轉,水中游泳,力士挺舉,遙控風箏,土人搗杵,打人如走路,蓄力似張弓。又如鑽孔、鋸樹、刨木、推磨、鉤銼……都是兩個力形成,且有多層意義,宜細味之。

 

(19)      站樁如打傘

拿打傘來喻站樁,似在攪笑,若揣摩其理,解開其意,則近技也:傘柄如身,傘把如足,傘頂如頭,傘開關樞紐如腰胯,傘骨架如上肢,傘包含開合、鬆緊、遒放、方圓、支撐力、彈性力 …… 還有力場。

 

(20)        力場

以抱樁為例,如兩手所抱之空間,兩足相距之空間,上肢與下肢相距之空間,頭與上肢相距之空間,上肢與上下之軀相距之 空間,兩足相距之空間 …… 都有力場。此力場比方兩塊磁鐵在相距之空間具有吸引力的磁力場一樣。此力場在「間架」各肢體之相互空間上,由神意使之靈通,形成有形「間架」和無形「間架 之空間」之統一體。傘之力場可拿傘面布喻之;皮球脗之空氣可喻力場;天體各星球之間互有力場,這是宇宙引力 ( 萬有引力 ) 所形成。人體間架在拳學上之力場可以稱之為「爭力場」或「渾圓力」以區別電力場和磁力場。先師韓星垣先生之深厚,豪邁,雄渾功力,實與此有密切之關係,非徒肢節片面之力也。過去,韓師讓我們在站樁試力時要整體有膨脹感或說「鼓起來」就是包括間架之空間。拳論:「靜如海溢」、「運力如海溢」、「力漲如海溢」、「提抱含蓄,中藏生氣謂之圓」、「間架無乘隙」,都不是點、線、面之問題,而是立體之問題。  

 

(21)      抱球之意義

假借抱球之說,不單是不要讓球丟了和不要弄癟了球那麼簡單,其主要意義在於:

•  (一) 規範間架使之定形。

•  (二) 鬆而不懈,緊而不僵。

•  (三) 外方內圓,中藏生氣。

•  (四) 撐抱圓滿,體認漲力。

• (五) 求不動達致生生不已之動 ……。

 

(22)       簡單之鬆胯法

問:胯怎樣子才算鬆? 答:坐在椅子上體驗之。問:怎樣去鬆胯?答:裝矮個子便成。

 

(23)       胯之訣

胯不能鬆,腰難中用,稍事動作,吃力於胸,人雖有意,力不由衷, ( 以上兩句,合為 [ 有心無力 ] 之謂 ) 。遇敵週旋,兩手空空,處處受力,必然 失中。補救之法,模仿晏公,不此之圖,難言拳勇。註:晏公者,晏嬰也,傳說是矮個子。

 

(24)       ?胯

鬆胯、沉胯、坐胯、墜胯、吸胯 - - - - 。鬆胯、沉胯就是鬆沉,相對於挺拔而言。鬆猶沉也,沉亦即鬆。坐胯即南方之「坐馬」。平江不肖生向愷然先生於「拳術」一書云:「打人先坐馬」。說的就是坐胯,而坐胯確具鬆沉之妙。餘皆意會。

 

(25)       坐胯 ─ 鬆沉之妙

坐胯 ─ 鬆沉,可作化力用亦可作「作用力」用。而「作用力」同時產生「反作用力」即具備化打之妙。

 

(26)       取力訣

硬進若人推,借力如靠牆,脚尖驚彈急,足跟發勁長。

 

(27)       肩撐肘橫

肩撐肘橫是肩架之重要規矩,有之則成方圓,支撐力,彈性力,槓桿力,三角幾何力俱備。遺憾者,吾人動作時則不知 “芳蹤何處尋矣 ” !

* 力之訣打棉附註 *

「打棉」是廣東省廣花棉被之製造方法。由一柄與棉被差不多長略似弓形之工具,共兩端繫以一條用牛筋做成之弦線。匠人用木錘一下一下的,鬆緊得宜的,輕鬆清脆的,有節奏地錘打長長之弦線,使之產生共 振而彈鬆棉絮。

難言也集
先師韓星垣先生之制人功夫

先師韓星垣先生之制人功夫

撰文﹕葉希聖

拳學新編 :「應敵要訣,千言萬語,不外乎制人而不制於人。」這是拳學之至高境界。達到此境界的功夫,不外乎三個「一」:  

( 一 ) 「一擊必殺」 。這是「擊打力」,如郭雲深先生之「半步崩拳」或「意拳正軌」所說的「打人如拔草」。  

( 二 ) 「一碰即出」 。這是「崩彈力」,如「習拳一得」所說的「一面鼓,一面盪,週身無點不彈簧。」亦即「意拳正軌」註釋之「含有彈簧之崩力」。  

( 三 ) 「一觸即發 」。這是「驚抖力」,「萇氏武技書」說:「夢裡著驚,無意燃火,不見有人,那知有我」!其附註說:「觸覑即發」。王老 ( 薌齋老先生 ) 在其「意拳正軌」亦說:「任敵千差萬異,一驚而即敗之」。不過,驚力經常都伴有彈力的,而意拳本來就是「綜合勁力」。  

 

    意拳有句老話:「打人容易發人難,發人容易控人難」。可以想見,前面說過的「打」、「發」功夫以外,還有更高一層次的「控」人功夫。「打」、「發」、「控」、「控打」、和「控發」都屬於「制人而不制於人」的範疇。  

 

    說到「制人」功夫,先師韓星垣先生 ( 註 ) 憑著他一身深厚之意拳功力;精湛之實戰功夫,一生縱橫於格鬥場上,戰績輝煌,書不勝書,前輩均能耳熟能詳。這且不表,免得有招搖之嫌,且亦可存忠厚。或許 有人會問:「他的功夫究竟去到什麼境界」?在這裡套用幾位前輩的說話以作回應-  

 

    王斌奎先生見證地說:「他真了不起!誰要跟他比兵器,他就跟誰比兵器;誰要跟他比拳,他就跟誰比拳 .......... 」。 姚宗勛先生更加讚嘆 ( 因為姚先生最崇拜的某某人也為先師所挫 ) 說:「他的功力是頂尖兒的」。「他從來沒人怕,就是怕王先生」。 
王老在京定居前的一眾弟子中,現今資歷最深,碩果僅存,堪稱意拳大老,我視之為「意拳寶庫」的韓星橋 ( 樵 ) 先生 ( 先師胞兄 ) 曾對我說:「他 ( 先師 ) 是意拳第一把手,他走了以後,再找不到第二人。」胞兄對弟弟如此抬舉,真是泱泱風度,謙謙君子,令人拜服!  

 

    回頭說說「制人功夫」的要素,基本以渾圓爭力為核心。剛柔方圓、鬆緊虛實、單雙輕重、鼓盪順逆、動靜開合、橫豎高低、斜正吞吐、起伏脹縮、遒放爭歛、推抱兜墜、鑽裹翻擰、提頓伸縮、伸筋縮骨 ...... 種種的矛盾重重,參互錯綜而轉化統一。更運動身形、步法,也即是重心變換,路線轉移,使角度對敵準確,然後形之於主軸 ( 人身之上下 ) 螺旋;帶動斜面三角的肩架螺旋;小臂 ( 節段 ) 亦同步螺旋,帶著拳 ( 掌 ) 直奔眼前中線。亦可掌腕捲擰,形成多一個三角螺旋。王老說:「力之為用,其變化不外乎剛柔方圓,斜面螺旋」。此外,「身子耍手;手耍身子;身手互耍」,之 意拳原理更應辯證地去運用,不可執著一方。當中理應明白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之巧妙互用。失衡與爭衡所產生之斷勁效應。弄清楚「移點」、「換點」、 「滾點」、「黏點」、「滑點」與「脫點」之要緊關係。活用「兩點一線、一生兩死、逢角 ( 節 ) 生力」之口訣。間架具體要「形變力不變」,一如按壓彈簧或皮球,要有形變反彈之力。掌握意拳間架與結構 ( 力學 ) 之優點。本領地使力量爆發之脈衝期極度縮短。形意拳訣說:「拳打三節不見形」。我個人認為掌打六節 ( 亦可說十七節 ) 不見形,理由是手指原來有三節,節節生力。  

 

    王老說:「意達指尖前」。又說:「甲欲透骨而入髓」。更說:「指端力透電」。「力感如透電」。「著敵似電急」。可見指節與指尖對武 力之重要性。能發人者,彈指間事耳!先師教導我們說:「肩撐肘橫,大臂不動小臂動、力在指尖中」。這是巧妙地運用人體槓杆,完全符合人體運動力學的單臂槓 杆原理。特別是「固定端」與「運動端」的盡善盡用,因而發揮出其優越性,且也非一般意拳同道所共有。  

    王老說:「為什麼有此一動」?  而今我問:「有否如下之動」?  

 

      ( 一 ) 伸筋縮骨。 ( 為了方便閱讀和理解,本段文字是彙集散見於各篇論著的句子,稍作堆砌並加簡短解說 ) 。意拳正軌說:「力生於骨而連於筋、筋長力大、骨重筋靈、筋伸骨要縮、骨靈則勁實」。「筋伸骨要縮」?其義難明,因為一塊骨頭怎能會縮?不過,拳學新編卻 教你明白:「筋伸則骨節縮,骨靈則力實」。原來,骨縮或縮骨之骨,指的是骨節。對於骨節縮之運用,拳學新編說的明白:「力之外發,手、肘、肩、胯全身關 節,骨縮筋伸」。意拳正軌亦說:「縮骨而出,放勁而落,縮即發也,放 ( 發 ) 亦即縮」。再看拳學新編:「臨敵發力,縮骨而出,如弓之反弦,魚之發刺」。再對照意拳正軌:「骨重如弓背,筋伸似弓弦」。可以想見「伸筋縮骨」是發力重要 之一環。所謂「如弓之反弦」和「骨重如弓背」主要指的是脊骨,亦即武界所說的腰脊發力的地方是也。至於如「魚之發刺」及「筋伸似弓弦」合併指的是「發 手」。至於脊骨之對拉拔長及縮短,意拳正軌亦有論及:「高則揚其身而身若有增長之意,低則縮其身而身若有躦捉之形」。此動之關鍵在於「脫肩頓膊」,跪頂坐 靠而為之。在「拔臂助長」之訓練中可以求得。  

 

    ( 二 ) 「鼓盪」 :亦是發力重要之一環。在「一面鼓,一面盪」之動作過程中, 能夠發出彈簧之崩力。記得我在「意味集」裡面以「不得了」為題,寫了如下一小段文字:「渾圓爭力不得了,鼓盪爆發了不得,若然爭力得不了,結果還是不了 得」。說實在話,你若沒有渾圓爭力,就等於洩了氣的皮球;若然你具備了渾圓爭力,你就相當於充足氣的皮球,四面八方就爭得起來,如此平衡均整之力,就叫做 渾圓爭力。運動鼓盪去引爆渾圓爭力,就叫做渾圓爆發力。可惜的是,一般習意拳的人,鼓盪不分,有盪無鼓,甚至盪亦不行,又怎能「鼓盪爆發」!這好比以 「推」為「發」,甚至以局部之手力去「推」,又怎能望能「發」人!  

 

     ( 三 ) 「渾圓爭力」 ( 兼談「挺拔」 ) :要求得「渾圓爭力」,就必須先求得王老所提的身體「上下相引」之力;要求得「上下相引」之力,就必須從「頭」做起 ( 包括頸項 ) 。這就是說,要使頭項「挺拔」起來。先師授拳時刻強調「挺拔」之重要性,因沒有「挺拔」,「上下相引」之力就無法連通,爭力自然無從談起。所以「首領」之 名,恰如其份 ( 意思謂以頭領起上下之力也 ) 。 那末,隨便抬起頭來就是「挺拔」了?那也未必,因為「挺拔」不在形態而在意力。「虛靈挺拔」是王老經常提及的。他晚年所著的「養生樁漫談」仍一如既往的清清晰地教導我們說:「永遠保持意力,不斷虛靈挺拔」。所以,我個人認為:「上下相引」乃「渾圓爭力」之支柱,而「挺拔」則是「上下相引」之領導。當掌握到 「挺拔」之後,「上下相引」之力乃成,不過,要達至全身四肢百骸之「渾圓爭力」,則非手有伸筋之力不可。意拳正軌說:「伸筋腕項,則渾身之筋絡皆開展」。 這就是意拳同道常說的手足四腕和頸項,為五個脖子。又說:「四腕挺勁力自實」。這亦是先師同樣強調的「手要帶上勁」,「力在指尖中」的伸筋力。至於肢體之 間之空間,例如:手與頭頸;手與腰胯 ....... 之爭力,則須通過「爭力線」用神意使之「靈通」起來。如此有形之肢體藉「伸筋力」「連通」,和無形之「爭力線」藉神意「靈通」,才是神、形、意、力合一之 「渾圓爭力」。不過,肢體之伸筋力亦是神意之所為。至於剛才說過的「爭力線」,可以「假借」求之。王老:「假借無窮意」,又說:「無窮假借無窮象」,但 是,「精神須切實」,才可「由抽象到實際」。如是,「爭力線」才有實感。王薌齋談拳學要義說:「虛無假借而求實當」。習拳一得亦說:「要在內外均整力合 一,由虛空尋有力之真實,拳之道要,一大半在抽象中求實際」。上面講了一大堆有關「渾圓爭力」和「爭力線」的文字,其實都是自己身體四肢百骸之渾圓爭力。 若要求「內外均整力合一」,則非依循王老所提的「在空氣中游泳」求之不可。王老說:「離開己身,無物可求;執著己身,永無是處」。換句話說:「先求自我爭 力,再求物我爭力」。那就是了。  

 

    關於「伸筋縮骨」、「鼓盪」、「渾圓爭力」、「挺拔」 .........   我們都有一套特定的訓練法。  

 

    先師的打法是積極進取的,主要以「打破硬進」,出手不回,以步打人;其次,退也是打,反側也是打,斜進豎打 ....... 其打、發也、無廢料,無虛架花招,出手便是處、直截了當,清脆俐落。打手中,「顧即是打,打即是顧」,亦有不顧而打 ( 不招不架,就是一下 ) ,控打更是一絕!  

 

    先師時刻訓導我們:「應敵時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要以己之長就人之短,亦不要以己之短就人之長」。技擊本來就是「損人利己」的。與人較量時,在 「武德」而言,應讓則讓;但在己身有危難之時,就要有「敢死精神」,不出手則巳,一出手就抱有與敵偕亡之心,不可存九死一生之想。  

 

    前面說過「以步打人」,倒想起先師之靈活摩擦步法,略似「打人如走路」,有王老所說的「單重之妙」,步幅可大可小,可遠可近;步速可疾可徐;路線隨意轉移,不受空間限制,簡直是「神龍游空」,「四維空間」任我縱橫。  

    我曾向先師問此步法,「為什麼有此一動」?先師答曰:「留有餘地也」。很有意思的留有餘地「步」-- 這話是我說的。  

 

    嘗見先師讓學員連續擊頭,只見他利用「挺拔」領勁,運用輕靈活潑的摩擦步法,一一避過學員的來拳,學員休想觸著他頭臉。這正是:「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跑不了」 ,是一句經常掛在先師唇邊的慣用語。凡與先師搭手,將接未觸之時 ( 留意此時 ) ,即時有「離心」之感覺 ( 注意此機 ) ,這正是被他打出去的時機。有時侯,手是搭上了,但是發覺自已的力量用不上去,兼且全身動彈不得。更有時侯,手搭上之後,已身重心立即被其控制,前後左右 都站不住腳,無所依靠。上面說的是「搭手」功夫 ( 亦即推手之始終 ) 。若言「斷手」,則無「招式」可言,「渾圓爭力」就是「招式」,「招式」之打發,即是「渾圓爭力」之爆發。茲舉一例以示之:「假設對方出右拳直向我的胸部 擊來,我即順應來勢出左手 ( 或右手 ) 接上彼右拳之力 ( 這是很關鍵性的 ) ,對方隨即驚覺自已的右拳欲進不能,欲退不得,已身同時失去平衡,亟需借助我之左手以求穩定;滿以為我的左手是「扶手棍」,卻原來我的左手是「 攞命藤」,說時遲,那時快,對方己被我打出,服服貼貼地掛在牆上。這種效應,是「渾圓爭力」及其「爆發」的結果。  

 

    許些時侯,先師之發人也,不覺其動,人己彈出,其打發造詣之高,可以想見!  

 

    先師長相威武嚴肅,但微笑時卻和靄可親。可是每當談拳論武或發力時,他的眼睛瞪起,有如一只吊睛白額虎的眼睛,炯炯發光,虎虎生威,令人望而懾服!歌訣說的「鷹瞻虎視威」的「目擊」功夫,簡直是先師的寫照。  

 

    嘗見一中年漢子,登門拜訪先師,稍談片刻,來人驀然「拾」的一聲跪下,連聲前輩,起來告辭而去。另有一個北方某大內家拳派的拳師來訪,一見之下便滿口前輩之聲,談拳半句鐘後離去。據認識他的人告知;他本來欲試技,被先師目擊之下便懾於其威,不敢造次。   
 

 

「註」:

先師韓星垣先生於一九三一年從王薌齋老先生習意拳。

一九三七年,王老在北京定居,特召先師來京隨侍左右,先師時年方二十二歲。當時,王老對先師疼愛有加,耳提面命,悉心培訓過硬功夫,以底於成。當年,有關意拳教務及對外武事,其先遣工作許多時多由先師負責。

一九三八年先師胞兄韓樵先生也奉召到京,從此兄弟倆同時助理意拳教務,直至一九四六年。所以凡在一九四六年前習意拳的,多蒙韓氏兄弟教益。

一九四六年,韓氏兄弟告別王薌齋老先生回滬設立拳社,發揚意拳,廣育英才。

一九四九年先師移居香港,教授意拳,曾先後到美國兩次,又到加拿大、英國等地傳薪。總之,英、美、歐洲及東南亞各國於一九八三年以前之習意拳者,皆是先師所傳。發揚意拳於海外者,先師為第一人 。

意拳與養生

意拳與養生

撰文﹕伍智恒

初會意拳

 

一個血氣方剛、自幼習武的青年,到香港精武體育會,遇上一個年近七十,高五呎三吋的老人。雙方一接觸,青年忽然失去重心、雙脚離地,「呯」的一聲整個騰空撞在背後七呎外的牆上。而老人呢?竟像動也未動似的,面不紅、氣不喘、面帶笑容地站在原位。那個驚魂未定、不明所以的青年人,正是筆者。那個老人呢?正是香港精武體育會意拳班總教練葉希聖老師。時為一九九七年仲夏。

 

 

意拳站樁

 

意拳由王薌齋先生(1885–1963)在形意拳的深厚基礎上,融合南北各派拳術精華所創立,既可養生,又能自衞。意拳的入門功夫是「站樁」。站樁,是中國內家拳術千金不傳之秘。

 

在技擊而言,站樁是獲得「內勁」(又稱整體力或渾圓力)最直接的不二法門。就養生而論,站樁有「溫養神經,鍛鍊筋肉,平衡臟腑,化拙為靈,轉弱為强」的功效。

  

具體來說,站樁時頭要輕輕上領,帶動整條脊椎骨向上伸展,使之回復最自然的生理狀態,兩臂上舉至肩的高度向胸中合抱,腰胯微坐,雙膝微曲,心神安祥,呼吸自然,小腹鬆圓。初練時每次只需站立十至十五分鐘,隨著體力的增長,可漸漸增加至四十分鐘。

 

抽象一點來說,站樁就是在把自己當成山巔上的千年神木,保持特定的姿勢寂然不動,任他日昇月移,也維持靜觀滄海之心。外形看似不動,當中卻藏著生生不已的生機活力。

 

站樁與養生

中醫講求「治未病」,即在平時要好好保養身體,減低生病的可能性。中國拳學所說的養生,其實就是這個防患於未然的道理。到真的生病了,當然要看醫生,千萬不要以為練功萬能而延誤病情。請謹記,無論何種養生運動,全部只是「治未病」的方法。到生病時,這些運動極其量也只能起輔助醫療作用,不能取代正規治療。話說回來,站樁為什麼能養生呢?我們可以從「練外」、「養內」及「守神」三方面來闡述。

 

練外

先談「練外」。當我們只是挺直站著不動,其實已經有大量肌肉活動在悄悄進行。抵抗地心吸力是需要力量的。當肌肉不斷微微調整和排列我們的骨架,把我們的重力轉移到地面的時候,足、腿、骨盆、脊柱、腹、肩等處的肌肉,都有愈來愈大的張力。因此,雖然表面上看來我們什麼都沒有做,但挺直站立一段時間,便會感到疲倦。站樁時,習者不只是挺直站立,更需要雙手高舉作抱球姿勢,兩膝保持微曲,全身保持相對的靜止狀態,所以全身肌肉正進行屈肌和伸肌的等長運動。這種不動的運動,為之「練外」。

膝關節有問題的讀者,一定聽過物理治療師的忠告,要多鍛練膝蓋上方的四頭肌,增加肌肉的力量來減少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練習方法一般為坐在椅子上,然後小腿(可負重)作向前向上踢的動作。這種訓練方法的確可以強化四頭肌的力量,但同時也會令膝關節產生磨擦。站樁時,我們雙膝要微微彎曲,體重不會直接由膝關節承擔,四頭肌自然分擔了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由於要承受體重造成的壓力,四頭肌會漸漸增強。這樣,便可以不令膝關節產生磨擦,又能鍛鍊和強化四頭肌了。很多膝關節有問題的人,透過站樁成功改善病情,甚致回復正常活動能力。

 

養內

再談「養內」。無論我們清醒或睡覺,都有一個巨大的通訊網,在監視和控制著身體的每一項活動。這個通訊網便是神經系統。神經系統負責解釋和貯存來自身體裏外的訊息,並對這些訊息作出反應。神經系統可分為中樞神經系統、未梢神經系統及自主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是整個神經系統的中心,由大腦及脊髓組成。大腦藏在頭顱骨之中;與大腦連在一起的脊髓,則在脊椎骨的骨管中向下伸延。中樞神經系統的職責,是處理從未梢神經系統(未梢神經系統控制隨意肌的活動及各類感覺)的各類神經所收集而來的訊息,並且對身體作出指示。 

站樁時,習者頭向輕輕上領起、小腹則鬆圓下沉。這種微微上下對拉的張力,令脊椎回復最自然的生理狀態。當脊椎這條中樞神經的主要通路理順後,中樞神經自然能發揮最佳的功能。再者,脊椎的伸展使胸腔得以舒張,讓五臟六腑返到最適當的位置,各返其位,各司其職,起不練自練、不養自養的作用。

值得在此一併談談的是腹式呼吸。一般人平日很多時只會用胸式呼吸。呼吸時胸部一起一伏,吸氣時較短較淺,只用了肺的很少部分,可說於養生無益。所謂腹式呼吸,可分順和逆。順式是指吸氣時小腹微微脹起,呼氣時小腹輕輕下落。逆式是吸氣時小腹下落,呼氣時小腹脹起。站樁時會自然形成腹式(順式)呼吸。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我們的肺部在腹腔之上,為什麼呼吸時腹部會一起一落呢?原來,我們的胸腔和腹腔的,是兩個被橫隔膜分隔的密閉空間。當橫隔膜向腹腔下移時,會令胸腔形成負壓,有助肺部吸入空氣;也可製造空間,讓我們吸氣時吸得更多更深,讓空氣進入平時較少使用的下肺部。橫隔膜下移除了讓肺部有更多擴張的空間外,也同時增加了腹腔的壓力,形成腹壓。這種腹壓對內臟有按摩作用,而隨著呼吸而產生的一鬆一緊,亦有助內臟血液的循環和回流。因此,腹式呼吸對養生有莫大益處。

每個人在承受壓力、心情不佳或身體疲倦時,往往會駝背彎腰,精神萎靡。那時候,如果能夠作一次深深的順式呼吸,挺直腰板,便會重新振作,精神為之一振。原來,這些簡單的動作,背後有其深刻的道理。

 

守神

 

最後談談「守神」。人體中某些肌肉系統不受意志所支配,它們的運動是我們不自覺的。例如心的跳動和胃的消化等。它們受神經系統的自主神經脈衝支配,也受血液循環中的荷爾蒙影響。

  

這些不受意志支配的肌肉,稱為不隨意肌。不隨意肌分為平滑肌和心肌兩類。平滑肌散布於全身,包括於消化、呼吸、循環、泌尿與生殖等系統的器官中,心肌則只見於心臟。不隨意肌受自主神經的控制。

 

自主神經系統有相對的兩部分,一為交感神經系統,另一為副交感神經系統。交感神經刺激不隨意肌的活動;副交感神經則減低不隨意肌的活動。交感神經系控制著一切需要快速行動的情況。例如當面對危險的時候,心跳會增加,呼吸較急促,血壓及汗腺的活動也會增加。副交感神經系統則在身體休息的情況下,通常在睡覺時支配著身體。這時的心跳較慢,呼吸更深沈和更有規律。以皮膚為例,在皮膚的微血管中,當交感神經引起收縮,皮膚就冷而蒼白。當副交感神經引起舒張,皮膚就變紅變熱。

站樁時,習者默對長空、靜觀萬物、呼吸深慢、思想放鬆,把日常生活的種種思慮、包袱和壓力暫且放下,有機會定下來真正面對自己,這種狀態稱為入靜。現時心理學家和社工幫助人減壓的方式,不少也有應用入靜的原理。

人體在相對入靜後,腦電波的波長會深沉和更有規律,大腦皮層得以休息。入靜後,副交感神經的主導使微血管舒張,改善微循環系統,增加微血管的血流量,提升人體的自癒能力和免疫能力。此為「守神」之用。

很多人在站樁後感到手足溫暖、神清氣爽、倦意全消,其實就是人體在放下壓力後的良好反應。

 

結語

越來越多醫學研究證明生理與心理的互動關係。所謂「心理影響生理,生理作用心理」。中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的《素問》篇中,已記載了極接近站樁的養生方法,原文是﹕「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原來古人已把養生之秘說得很明白。

有興趣的話,大家不妨也來一起「獨立守神」,一起養生,感受一下這種「不動的運動」的好處吧!

站樁的作用

站樁的作用

撰文﹕伍智恒

對身體的作用

  • 站椿的基本是屈肌和伸肌等長運動,也可以說是內在的運動。初學者站樁不到10分鐘已全身震抖,因為全身都在運動,但肌肉在初期未能負擔這種運動量,故站樁可達鍛鍊肌肉之效。

  • 站樁時腰脊上拔,小腹及腰胯鬆沉,脊骨的相對放長及垂直,帶動上身骨架的伸張,讓內臟回到最適當的位置,各復其位,各司其職。不用拙力,增大微循環系統的血流量,達平衡臟腑,弱者轉強之效。

  • 站樁時的鬆緊,漲縮活動,可增加韌帶、關節和肌肉的柔韌性,因而鍛鍊出富有彈性的柔靭力。

 

對技擊的作用

  • 用力習慣。站樁時骨骼支撐,肌肉相對放鬆,達站椿換勁,拙者化靈之效。即去除拙力,換回生生不已的本能自然之力。

  • 呼吸習慣。站樁時圓胸圓背,自然呼吸,呼吸自會深、慢、均、細,形成習慣。在其他練習,如試力、走步、發力、甚致實作時,也不會吃力於胸,橫隔發緊。在技擊時作高速運動,脈搏加快的情況下,也能保持呼吸不亂。如此,力必能順達,氣必能沉穩。

  • 拳架定形。樁架的設計本身也是一個合乎拳術要求的設計。全身關節形成鈍三角形,似曲非曲,起分力和支撐作用。筋肉含力,起蓄勢待發之效。架間透過站樁而定形,在接觸敵人時起絕佳的傳力作用。

  • 意念作用。意如抱球,用力則球破,不用力球會下落,訓練出拳術中合理的用力方式。因為過剛易折,過柔則弱,抱球之力正是一種中庸之力,敵人不能把我的間架衝散,我又可以隨時發力。要知用拙力抵抗,敵人也不能把我的間架壓扁,但我卻不能隨時發力。相反,我完全放松有利發力,但身形體勢易被人一攻即破。抱球的意念,也可讓習者的身體對外力產生一種預應力。

  • 渾圓整勁。站樁把全身放長連結為一個整體,之後的試力、走步、發力練習,把這種整勁用於實作。當中也可加入渾圓爭力的體認(簡單而言,渾圓爭力是一種前後左右上下,四面八方的平衡均整力量。有渾圓爭力的體認,才可談得上渾圓爆發。)

  • 平衡。站樁時全身保持在一個非常均衡的狀態。故在實作在時稍有失衡,身體會自動即時調整(其實也是人之本能),保持身體之平衡,力量之平衡,形不破體,力不出尖。

 

對心理的作用

  • 站樁時默對長空,静觀萬物,細細體認,溫養神經,漸漸培養出習者的一顆不動之心及敏銳的洞察力,讓習者實作時,保持冷靜、清醒、敏銳。站樁也能改變習者的氣質,令膽怯者變得勇敢、浮躁者變得沉著。

意拳的直拳要點

意拳的直拳要點

撰文﹕伍智恒

定義 – 隨心所欲最省力地以拳頭向前爆發整體力

 

 

隨心所欲

 

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要做到“不加思索”

 

省力

  • 意拳的直拳雖名為直拳,但實際的出拳軌跡是一個扁長的橢圓形,像單車鏈的運行軌道或鳥瞰田徑場跑道的軌跡。初練拳可打大圈,拳由打一個由鼻尖至肚臍的大圈,走抛物線,充分體認重量由高點至墜向低點的自然之力,明白地心吸力對拳勁的幫助。熟習後可把圈漸漸收窄,最後拳的路線走一個極扁長的橢圓形仍能輕鬆自然地打出沉重的力量,便成為意拳的直拳了

  • 只是一漲一歛,不是“全身放鬆,全身一緊”

拳頭

  • 尾指、無名指、中指、食指及拇指,依次向前向內捲握,尾指相對最緊,食指及拇指相對最鬆。接觸點為尾指、無名指、中指的拳骨。

  • “出手如銼,回手如鈎”,出拳時肩要脫,手肘似曲非直及向前撞,整條手臂要意如鋼銼,挫向敵人,使其橋手接觸到我由肩至肘至拳的任何一點,也被我的整體力威脅。收拳時如碰到敵人的橋手,會借收拳的力量把敵人鈎回來,破壞敵人的動心。如果在整個出拳過程中也沒有接觸到敵人的橋手,則直接以拳頭擊打敵人。

 

向前

  • 可長可短,可高可低﹕熟習向前出直拳後,可打向高、中、低不同的高度,也可以長距離發力或短距離發力,一切視情況而定。所謂「拳打丈外不為遠,近者只在一寸間」。

 

爆發

  • 精神觸發,把力量引爆,如夢裏著驚,針剌火燒,擊打蒼蠅

  • 形體協同,在緩慢的試力動作中就協調,體認整勁,動力定形。把試力動中以精神觸發做到最高速度,便是發力

 

整勁

  • 力量渾圓、爭力不斷、平衡均整、形不破體、力不出尖

  • 逢動必合、力不空茫

  • 頂勁支撐、力向前甩

 

戒備姿勢

 

  • 意拳的核心是站樁。入門的平樁,便把習者的身體,調較到最有利戰鬥的位置,由平樁微轉45度,即成為戰樁,即戰鬥時的姿勢。

 

頭﹕頭要微微向上領起,頸順勢豎起來,帶動腰脊向上輕輕伸拔,不前俯後仰,不左傾右斜,不拗腰突臀,意拳的術語叫「挺拔」。想像由頭至腳是一條粗的圓柱體,以便保持重心,也利於肩胯圓轉出拳。挺拔之勢更能讓習者容易抖擻精神,為出拳做好心理準備。

 

肩﹕肩膊要鬆沉,並稍向前合,上背部的肩胛骨也要順勢鬆開向前合。

 

臂﹕上臂與前臂的夾角略大於90度,兩腋微向外張,兩拳放於面頰高度,並向身體中線聚合,保護口鼻及心窩。意拳的術語叫這個由雙手和雙臂形成的戒備姿勢為「拳架」。拳架包含多個斜面和夾角,便於發力和承受衝擊。

 

拳﹕尾指、無名指、中指、食指及拇指,依次向前向內捲握,尾指相對最緊,食指及拇指相對最鬆。可想像兩拳各握一隻昆蟲,但不把牠們握死,不應五指用力握死拳頭,影響拳的爆發力。

 

膝﹕兩膝不能鬆懈,要有支撐及前頂之力。

 

足﹕身體重量平均放於兩足之間,以便進退自如。移動時,兩足主要以腳前掌著地,腳跟皮膚可貼地面但不可用力踩死,兩足跟之下想像可“攝”入一張紙。落步時,要兩足支撐稳固。動步如滑冰,落步似栽根。

bottom of page